【资料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8月2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发的智能导钻技术取得实钻应用重要进展。在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一处生产井,科研团队利用相关技术精准刻画地下油气层结构,引导钻头准确打入最佳开采点位,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该生产井油气产量约为邻井的5倍,实现了白垩系舒善河组下2段储层的首次油气突破。
石油、天然气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预计在2050年前,其主体能源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而我国含油气盆地的深层及超深层油气资源,依靠现有的石油地质理论和技术难以实现高效、低成本开发。塔里木盆地白垩系油气藏就属于埋深超过4000米的“千层饼”结构,其储层较薄,仅有2米至5米,且构造起伏超过10米,常规的定向钻井技术很难对这类油气藏实现高效利用。
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智能导钻专项科研团队与相关团队联合开展攻关,利用智能算法建立了河道砂体、测井信息、三维地震和地质模型的关联关系,构建了油气藏米级尺度的“构造-岩性-成分”三维地质模型。通过计算,他们预设出多个钻前靶点,设计出水平井轨迹,并对相关地层的埋深、岩性和含油气性进行了预测,计算出水平井的预测随钻曲线和含油气指标。
今年7月,科研人员利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导钻系统随钻方位电磁波电阻率成像测井仪,在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TP259-2H生产井开展了地质工程一体化作业,入井深度4260米,完钻深度4538米,进尺278米,累计工作时间229小时。
引导钻头准确打入储层,高产油气流顺利产出。自主研发设备在井下高扭矩、水平段托压、强振动冲击复杂工况下展现出高可靠性和稳定性,提供了高精度的实时参数。8月上旬的生产测试数据显示,该生产井日产石油13.5吨、天然气4.2万方,油气产量约是邻井的5倍,落实地质储量天然气5.1亿方、凝析油16万吨。
本次突破,验证了智能导钻理论技术体系的可靠性,显示了其对我国深层油气高效低成本钻探的重要作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智能导钻技术将实现深部钻井智能“巡航”,达到“圈得准、定得准、打得准”的目标,形成我国深层及超深层油气资源开发整体技术解决方案。经过数百位科研人员6年多的持续攻关,多支自研仪器历经上百次井场试验已完成技术定型,从原理样机和试验样机阶段,走向工程样机的持续迭代更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