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日,广西北海多名游客反映,在侨港浴场下海时被不明生物咬伤。“北海一浴场突发不明鱼类伤人事件”这一话题冲上热搜,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目前侨港浴场涉水活动已暂停。
那么
【资料图】
经过多日调查分析
不明生物究竟是什么?
随着气候变暖加剧
海洋生物袭击人类的概率会增加吗?
8月16日下午,有游客在广西北海一浴场下海时被不明鱼类咬伤
不明生物
究竟是什么?
推测一:鳞鲀科鱼类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鲍宝龙表示,根据新闻上提供的部分咬伤伤痕,初步推断有可能是鳞鲀科鱼类或海鳝科鱼类。他指出,鳞鲀类中性情比较暴躁的,特别是雌性,有护巢的习性,当有其它动物靠近时,便会表现出攻击性。
鳞鲀的咬痕
这些鳞鲀在广西海域都有分布,牙齿比较强大。比较有名的鳞鲀科鱼类包括“炮弹鱼”,常被大量捕捞作为观赏鱼或食用鱼。此外,鳞鲀科鱼类牙齿非常尖锐,一般躲在珊瑚礁缝隙中伏击捕食,偶尔也会出来捕食。
鳞鲀的牙齿
推测二:魣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张洁表示,从鱼类生境判断此次咬人生物的话,裸胸鳝、珍鯵、鳞鲀或不是“真凶”。
此次咬伤人的生物有较大可能性为魣类幼体或亚成体。魣,俗称“海狼”,体长,头长而吻尖。口裂大,上下颌及腭骨均具尖锐且大小不一的犬状齿。成鱼喜欢在开放性的大洋活动,幼鱼则栖息于浅礁区、沼泽区或河口区。通常单独或数尾一起活动,游泳能力强,速度快。魣为肉食性鱼类,对逃窜的猎物喜欢发起攻击,以鱼类等为食。全世界除了东太平洋外,各温、热带水域均有分布。
推测三:公牛真鲨
海洋科普博主“海王弗兰克”猜测,袭击游客的可能是公牛真鲨。另一名科普博主“地球知识局”在一篇文中提到,海洋生物专业的同事猜测可能是达摩鲨。原因是,伤口明显是撕咬造成的,鳞鲀不会造成这类伤口;海狼则一般不会攻击比自身体积大的猎物,很少有攻击人的情况。
公牛真鲨
气候变暖导致
肉食性鱼类更具攻击性
那么,为何会出现鱼类在近海海滨浴场攻击人的情况?多位专家表示,这种情况的确比较罕见。国内外不少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导致海温升高,会导致肉食性鱼类在炎热的环境中变得迷失方向,甚至会变得具有攻击性。
南安普顿大学的西蒙·博克索尔表示,鱼对温度非常敏感,鲨鱼等部分肉食性鱼类会随海温升高而变得更凶猛、易怒。一旦包括鲨鱼在内的肉食性鱼类进入较浅的区域,如果人员密集,环境嘈杂,也极有可能表现出应激反应,出现咬人或者划伤人的情况。
近年来,西澳大利亚州、意大利西西里等多地都出现了鲨鱼近海、浅海岸活动增加的现象。美国各地海滩——从东岸的佛州到西岸的加州,夏季频频发现鲨鱼。纽约海滩已报告5起鲨鱼咬人事件;马萨诸塞州警方报告显示,多名游泳者被“未知物种的鱼类”或“大型海洋动物”咬伤……
海水变暖和热浪会扰乱海洋生物,例如肉食性鱼类和鲸,因为它们不得不迁移到比较低温的海域。早在2016年,发表在《海洋学进展》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警告称,海洋温度升高正在将鲨鱼等肉食性鱼类物种从低纬度海域推向原本纬度更高、更凉爽的海域,这增加了凶猛鱼类与人类相遇的几率。
2022年,美国纽约州曾出现一个月3人被鲨鱼咬伤的情况
正如蒙特利湾水族馆首席科学家凯尔·范·侯坦所说,大自然有很多方式告诉人类,它正在被破坏。“这些鱼类通过冒险进入历史上从未发现过它们的地区,这也告诉我们海洋是如何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
尽管包括鲨鱼在内的海洋生物袭击人类的事件还相对罕见,人被鲨鱼杀死的几率不到四百万分之一,但“它更害怕你,而不是你害怕它”这句格言并不适用于这些深受气候变化干扰的鱼类。游客们下水前需注意水况、避免在海洋生物活动频繁的区域游泳、谨慎对待海洋生物、注意环境因素,提高对危险的认识和预防。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策划:段昊书
来源:综合央视新闻 红星新闻等媒体报道
编辑:卢威旭 刷克
审核:段昊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