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制造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稳就业促就业能力。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采取务实管用措施稳定制造业、外贸企业等就业规模。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发挥了拉动就业主力军的作用。
近年来,受到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新技术引发的劳动力替代效应等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有待提升,就业人数和占比不高,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我国制造业就业面临多重困难挑战。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和占比有所下降,新增劳动力进入意愿低,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就业“规避效应”渐显。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挤压,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劳动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就业“转移效应”加大。此外,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应用,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替代。
释放制造业稳就业促就业的潜能,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充分认识和精准把握制造业就业的新趋势新特点,积极应对内外部挑战,实施更有针对性更具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大力激发制造业促就业潜力,更好地发挥制造业在拓宽就业渠道、稳定就业岗位、提升就业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制造业就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将就业优先纳入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建立就业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联动机制。强化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支持就业导向,将企业用工数量、薪资水平等纳入产业支持政策范畴,依据企业岗位数量、薪资水平、技能培训等关键指标,分层分级给予税费减免、信贷支持、财政奖补等支持。探索建立制造业重点行业企业订单预警体系,强化订单和用工联动监测,动态精准掌握企业用工变化、职业供求状况,提高就业形势感知、分析研判能力。
其次,增强吸纳能力,打造更多制造业就业增长点。全面、及时、准确落实社保费缓缴、稳岗返还、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措施,完善调整阶段性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企业多形式开拓市场,积极促进产销对接,稳住外向型劳动密集产业及上下游产业链就业岗位。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更多制造业领域技能型就业岗位。
再次,深化产教融合产训结合,推动产业链和人才链高效衔接。深化职业技能教育改革,接续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扩大青年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提高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能力。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高质量构建产训结合体系,大力开展先进制造业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拓展学徒培训、技能研修、新职业培训等多种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
最后,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健全重点企业用工的常态化服务机制。以服务重点群体实现就业、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为重点,健全公共就业服务联系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专员制度,为带动就业能力强、用工规模大的重点企业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为重点群体精准对接用工新需求。(范宪伟)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关键词: